首页 > 信息公开事项清单 > 基本信息 > 学校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及重点工作安排
北京科技大学2024年工作要点
发布单位 : 点击:[]
2024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给学校师生的两封重要回信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强国建设、北科何为”的时代命题,认真落实“十四五”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和雄安校区建设,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一、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目标任务: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干部师生,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高质量发展。
工作措施:
1.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在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上下真功夫,努力形成长效机制,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加强和改进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着力提升学习质量。落实好校领导带头进课堂讲思政课制度。扎实开展师生理论学习、专题教育和系统培训,高标准抓好全校师生党员基本培训。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高质量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阐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的两封重要回信精神,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持续推进重点项目工程落实落地。进一步发挥重要回信展室育人作用,切实打造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红色教育基地。(责任单位:宣传部,党办、校办,组织部、党校,教师工作部,学生工作部〔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
2. 坚定不移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持续推进“第一议题”机制规范化、实效化。进一步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切实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落实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贯彻民主集中制,不断健全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基本框架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责任单位:党办、校办,组织部)
3. 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全面贯彻落实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扎实推进“一融双高”建设,纵深推进学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持续规范院(系)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事决策制度,完善院(系)治理体系,提升院(系)领导班子治理能力。深入实施院系党组织书记政治能力提升计划、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质量攻坚计划和学生党支部书记骨干培养计划。持续完善党班团协同工作机制。做好软弱涣散党支部排查整顿等工作。(责任单位:组织部,教师工作部,学生工作部〔处〕,团委)
4. 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鲜明树立选人用人导向,科学规范做好干部选拔任用。统筹规划干部队伍建设,做好优秀年轻干部的发现识别与培养选拔。强化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升干部履职能力。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责任单位:组织部)
5. 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压实“两个责任”,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建立健全廉洁风险防控体系和全面从严治党监督体系,针对重点领域开展多部门联合监督,抓好学校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树牢“过紧日子”的思想,厉行节约,杜绝铺张浪费。强化廉政宣传教育。坚定不移深化政治巡察,扎实开展2024年校内“一单位一策”巡察。推进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提高巡察监督精准性。强化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责任单位:党办、校办,纪委办公室、监督检查室、监察室,巡察工作办公室,财务处)
6. 毫不松懈抓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巩固和完善校园安全稳定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校园综合防控体系和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强化技防设施建设,提高校园整体安防能力。构建校园大安全指挥调度体系,完善学校总值班工作制度。持续深化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完善实验室技术安全工作体系建设,强化重点危险源监管治理,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做好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扎实开展学生日常安全教育,做好学生社团管理。健全保密规章制度,完善保密业务归口管理体系,做好保密工作。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做好各类传染病综合防治。(责任单位:党办、校办,宣传部,统战部,学生工作部〔处〕,保卫部〔处〕,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团委,资产管理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校医院)
7. 广泛凝聚事业发展合力。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做好民族宗教、港澳台侨和海外校友统战工作,进一步提升统战工作实效。提高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质量和服务管理水平,完善荣誉退休制度,加强对离退休职工的关心关爱。深入推进新时代关工委建设。进一步增强工会的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建设,强化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做好妇联组织建设,认真履行妇联引领、服务、联系职能。持续深化学校共青团改革,筹备召开学校第二十四次团代会、第三十次学代会和第十七次研代会。加强青年教师团工委建设,开展好“我爱我师”“研师亦友”等评选活动。(责任单位:统战部,工会、妇联,团委,离退休职工工作处,校友会办公室、基金会办公室)
二、坚持学科建设内涵发展,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
目标任务:巩固学科建设大讨论成果,创新学科建设体制机制,谋划布局新的学科和学科增长点,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建设取得新成效,积极推进构建支撑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学科体系。
工作措施:
8. 做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学习宣传贯彻。学习贯彻新时代第二次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抓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贯彻落实,系统开展学习宣传解读,结合学校事业发展实际,加强顶层设计和发展谋划,研究细化纲要落实各项任务举措。(责任单位:党办、校办,发展规划处)
9. 加快推进“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完成“十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结合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优化调整目标任务及指标分解。完善二级单位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完成第二轮二级单位领导班子任期目标签约。强化任期目标责任制管理,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单位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主体作用,有效激发办学活力,提升教学科研单位自主决策、自我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责任单位:发展规划处,党办、校办,组织部,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
10. 分层分类推进学科建设。坚持“三个1/3”学科建设目标,推进落实“5+3”学科建设计划。重点推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进一步强化1-2个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学科群。加强化学、物理、数学等基础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支持智能科学与技术、大安全等交叉学科建设。培育安全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等学科建设成为一流学科增长点,力争形成2-3个新的高峰学科。(责任单位:发展规划处)
11. 扎实做好学位点规划建设。高起点开展学术学位授权点布局,侧重对原始创新的支撑力度,加强对交叉学科、基础学科的前瞻性部署。高质量推进专业学位授权点布局,以支撑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为目标,做好专业学位授权点培育和建设。做好新一轮学位授权点申报和建设工作,力争在新兴交叉学科和专业学位博士点申报中取得新突破。(责任单位:研究生院,发展规划处)
12. 创新学科建设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学院、学部制改革,谋划建设一批新型学科建设机构和平台。加快推进未来技术研究院、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院、碳中和研究院等学科交叉中心建设。设置学科建设发展金,支持二级单位自主开展学科建设。优化学科建设资源统筹,强化学科建设绩效评价,实行学科建设动态调整和奖励机制。以学科建设为导向,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审、平台建设等工作中,加强对基础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的支持。(责任单位:发展规划处,组织部,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科学技术研究院,财务处)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目标任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抓好有组织的人才培养,因材施教、应才培养,着力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
工作措施:
13.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始终。贯彻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部署要求,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深入实施新时代“钢筋铁骨”育人行动,着力推进新时代“钢筋铁骨”特色育人模式改革,成立新时代高校“钢筋铁骨”育人共同体。统筹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实施思政课课堂教学提升行动,制定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标准,选树新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推动成立一批校外“大思政课”联合实践教学基地。健全完善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着重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引导。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队伍建设。强化数字马院建设力度,做好“全国重点马院建设项目”培育。持续优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推进“满井书苑”管理模式创新。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建设,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责任单位: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团委,统战部,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教务处,研究生院,后勤党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
14. 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探索。持续深化“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积极发挥四个主体作用,推动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由“任务”和“责任”阶段向“感情”阶段递进。实施好本硕、本博贯通培养,提高进入贯通培养通道的本科生比例,完善理科试验班、工科试验班、黄昆班、材料高精尖班和纳米试验班培养方案,做好本研一体课程体系保障。全面推进“一生双师百企千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稳步做好“钢铁脊梁”校企联合人才培养项目。推进课程体系重构和开放合作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好教育教学成果奖项目培育。(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工作部〔处〕,招生就业处,团委,卓越工程师学院)
15. 深化研究性本科教育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谋划“新农科”“新医科”建设,积极推动新专业建设,探索推进优势专业集群建设。持续开展本科生规范课和优质课认定工作,积极申报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拓展教学实习实训基地。探索跨校联合学士学位培养新模式,持续实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项目”计划,加快培养理工类紧缺人才和关键领域涉外人才。加强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深化一流实验课程体系建设和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加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中心)管理和推广。(责任单位: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处〕,招生就业处,资产管理处,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
16. 加快推进开放式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关键领域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积极培养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实施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全面提升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积极拓展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合作项目,拓宽研究生国际化培养路径,提高全球竞争力。加强研究生思想引领和科研能力提升,强化研究生核心素养提升训练,加强“学术人生”教育,做好研究生科技服务与挂职锻炼等品牌活动。(责任单位:研究生院,招生就业处,学生工作部〔处〕)
17. 深化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坚持“使命引领+项目驱动”,深化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计划,强化关键紧缺领域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围绕招生、标准、体系、课程、入企培养和评价等关键环节,集聚校企共建合力,积极打造“四共”(即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四通”(即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的校企深度融合机制。加强师资建设与资源保障,做好核心课程建设。完善首批智能采矿、低碳智慧冶金、新材料和智能制造四个创新专业方向卓越创新班培养方案,做好第二批卓越创新班的招生及培养工作。(责任单位:高等工程师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教务处,研究生院,招生就业处)
18. 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坚持“固品牌、重质量、铸精品”原则,鼓励教师编写特色鲜明、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教材。积极开展基于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平台的多媒体新形态教材建设工作。继续开展课程思政教材教辅专项建设。深入推进实验教材建设。严格落实教材管理要求,强化教材出版审核。做好教材管理系统建设,推进学校教材信息库建设。(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宣传部,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
19. 做好招生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积极应对新高考改革,优化调整招生结构类型。加大招生宣传投入,持续提升生源质量。进一步规范特殊类型招生与管理工作。落实“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完善就业监测与评价反馈机制,加快构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加强生涯教育,推进本、研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加强就业教育和观念引导,引导毕业生到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就业。做好就业指导服务,提高就业指导和校园招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困难生个性化帮扶。大力拓展就业渠道,持续做好“百企千人·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纵深推进“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行动”。加强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打造高层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做好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组织工作。(责任单位:招生就业处,教务处,研究生院,团委,体育部,创新创业学院)
20.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坚持“五育并举”,优化荣誉激励和表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三一二四”评奖评优工作体系和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基础的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制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优化课程教学、教育咨询和危机干预工作体系。深化学生资助育人实效,强化学生励志、诚信、感恩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强化学校体育和体教工作,推进体育选修课程本研学生全覆盖,完善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和硕士点建设,组织开展好大学生群众性体育活动。实施美育浸润行动,拓展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发展“艺术+”交叉学科实践平台。深入推进劳动教育,持续优化“一体两翼六着力”劳动教育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育人实效,扎实推进第二课堂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责任单位: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团委,教务处,体育部,体育场馆管理中心,人文素质教育中心,后勤管理处〔集团〕)
四、坚持人才强校,大力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
目标任务: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传承和弘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精神,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职工队伍。
工作措施:
21.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教育引导全校教师将“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精神作为价值追求和行动准则。健全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全力推进实施师德师风建设“五个工程”,引导广大教师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推进教师考核评价改革,把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聘、导师遴选、项目申报、评奖评优等的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一票否决”,健全师德违规案例通报制度,强化警示教育。做好师德师风专项巡察协同整改工作。完善教师荣誉体系,推进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建设,开展教书育人榜样(先锋)及职业荣誉奖等评选活动。做好第40个教师节庆祝相关工作。(责任单位:教师工作部,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工会)
22. 持续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教职工队伍各类人员的比例结构和配置比例,依据“学科、学缘、职称、年龄、性别”等关键要素,统筹确定教员、辅导员、研究员、实验员、职员五大类别人员比例规模。逐步提高国(境)外高校取得博士学位的师资比例。优化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结构,做好兼职教授聘任管理工作。(责任单位: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
23.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持续做好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和专家培训研修工作。积极吸纳社会捐赠,加大经费投入和条件支持力度,不断优化人才环境,稳步推进新形势下“人才特区”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开展海外引才、青年学者论坛等,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精准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扎实做好国家人才计划选拔推荐,继续实施好“北科学者”人才支持计划。(责任单位: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组织部,融合创新研究院)
24. 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新教师岗前培训体系,建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强化“鼎新”青年人才领航工作站(党支部)建设,着力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深入推进项目导师制度,进一步完善项目导师遴选和培训制度。发挥好青年教师学科交叉研究培育项目的引导作用,支持具有较强原始创新能力和潜力的青年人才组建跨学科、跨领域团队,并为其开展前瞻性自主科研、提升创新能力提供稳定支持。做好学校第十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和第二届管理岗位青年教职工职业能力竞赛。(责任单位: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发展规划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科学技术研究院,组织部,工会)
25. 加强支撑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博士后工作改革,注重规模和质量双提升。完善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培养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党政管理队伍履职能力和履职水平。持续完善实验技术教师分类管理、分类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动实施实验技术教师“骨干人才支持计划”。建立健全其他各类专技岗位分类设岗、分类培养、分类考评、分类激励的管理体系。探索新型用工方式,持续规范劳动合同制人员管理。(责任单位: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组织部,资产管理处)
26. 深化人事自主权和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继续推动二级单位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聘招考条件,完善柔性引进方式。继续推行二级单位自主统筹使用的调剂性补贴制度,党政管理岗位宽带薪酬收入分配制度和“双肩挑”管理岗位补贴制度。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完善“评晋聘”三位一体的职称职级岗聘体系,持续完善青年人才绿色通道、博士后通道、拟退休通道相关办法,完善“一宽松三倾斜两善待”的职称评定机制。坚持长周期评价,继续实施滚动考核,构建多维度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考核评价结果的使用和反馈。(责任单位: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
五、坚持“四个面向”,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目标任务:加快推进有组织科研攻关,抓紧抢占关键技术的制高点,在推进原始创新、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实现新进展,力争在前瞻性、颠覆性强的基础研究领域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新突破。
工作措施:
27. 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加强顶层设计,主动参与国家在矿产开发、氢冶金、新材料、碳中和、城市安全等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指南编制工作。强化重大攻关项目前瞻培育,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鼓励教师积极申报重大项目、重大仪器、创新群体、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等。促进交叉融合,实施中央高校优秀青年团队项目培育,支持预研类和基础科研类项目交叉融合。(责任单位:科学技术研究院)
28. 持续深化有组织科研。整合优势学科力量,鼓励引导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组织申请20项以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积极推进校、企、地“三方共建”创新联合体,建立以重大任务实施为核心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任务牵引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进一步改进科研评价体系,优化科研管理体系建设,引导科研人员投身原始创新、协同创新。做好国家级科技奖励组织申报与培育。(责任单位: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先进技术与装备研究院)
29.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特色优势学科,超前谋划布局跨学科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省部级科研平台。高质量完成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加快国家金属冶炼重大事故防控技术支撑基地建设进程。完善优化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体制机制,保障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稳定运行。协同推进3个共建的全国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能源局“赛马争先”创新平台实质性建设。做好国家钢铁工业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的培育筹建。强化与怀柔、苏州等国家实验室的深度合作。持续推进前沿科学中心(筹)建设和集成攻关大平台的培育,力争早日列入教育部建设名单。(责任单位:科学技术研究院,先进技术与装备研究院等)
30. 持续提升服务国防军工能力。深化与上级部门、相关企业和机构合作,开展国防项目大任务联合攻关,推动成果产出。主动参与军民融合科研指南编制、需求建议等征集。进一步完善国防科研管理机制,抓好有关领域项目新增长点。加强学校国防力量培育,在先进装备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控制等领域培养/培育国防科研领军人才和团队。完善国防科研型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办法,建立国防科研型人才晋升通道。加强国防科研政策宣传贯彻。妥善做好科研项目定密、解密等过程管理。(责任单位:先进技术与装备研究院,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
31. 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构建以市场需求为牵引,以成果转化为目标,以项目落地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扩大科技成果转化规模,实行科技成果“清单式”管理,“一项一策”推进成果落地应用,年内实现技术转化合同额翻一番。做好概念验证中心和科技成果站点工作。提升科研队伍成果转化专业素养,强化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提高专利质量。实施科技成果分级评估制度,主动向企业或孵化机构重点推荐成熟度高的科技成果。不断拓宽产学研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促进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的互联互通。(责任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科学技术研究院,资产经营公司)
六、坚持合作促发展,积极构建开放办学新发展格局
目标任务:统筹国内合作和国际合作两个工作大局,切实发挥学校教育、科技、人才优势资源,提升服务行业和区域高质量发展能力和国际办学声誉,从国家发展大格局中谋发展。
工作措施:
32. 进一步完善合作发展工作机制。围绕学校改革发展中心任务,持续扩展对外合作领域和资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校对外合作“一盘棋”运转和激励机制,分层分类推进校地、校企、校校等多层面务实合作。有组织推进在京津冀、长三角、东北地区以及黄河流域等重点地区合作交流,主动参与区域创新合作专项行动,推进落地新型合作平台。做好各地校友组织建设,强化资源匹配和相互赋能。强化合作进展督办力度,持续提升合作发展效益。(责任单位:合作发展办公室,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校友会办公室、基金会办公室,资产经营公司)
33. 提升服务行业和区域高质量发展能力。深化与地方合作,推进地方未来产业科技园和孵化器建设,积极参与地方区域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加强大兴研究院、平谷生物农业研究院、怀柔北科绿色环境创新研究院、北京企业低碳运营战略研究基地等作用发挥,高水平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强化顺德创新学院平台辐射作用,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稳步推进天津学院转设工作。加强智库建设,增强服务政府决策咨询的能力。实施继续教育“百企万人”计划,加强新时代学历继续教育改革,推进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责任单位:合作发展办公室,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资产经营公司,顺德创新学院,天津学院,昌平创新园区管理委员会,管庄校区,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等)
34. 抓实抓细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聚焦甘肃省秦安县实际需求,深入挖潜资源,持续加大引进帮扶力度。持续开展干部、骨干教师、乡村实用技术人才等多层次培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持续帮助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强化科技支撑,做好产业帮扶。稳定消费帮扶规模。拓展文化、生态和组织等帮扶途径,支撑秦安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做好对兰州理工大学、新疆工程学院和新疆工业学院等对口支援工作。(责任单位:党办、校办,帮扶工作办公室,组织部,人事处等)
35. 着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持续推进“桥梁工程”“种子工程”“知友工程”,不断优化国际化发展总体机制。继续实施“鼎新北科”国际化平台建设,深度拓展以学院为单位的国际合作。稳步推进国家建设高水平研究生公派项目,加大研究生创新人才项目资助力度。积极探索与兄弟高校开展联合学生培养,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进程。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事宜。加强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引智基地建设,组织申报15项以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欧盟地平线”等高水平国际科技计划。积极推进“矿山智能安全与应急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培育筹建。(责任单位: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国际学生中心,合作发展办公室,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教务处,研究生院,科学技术研究院)
36. 推进来华留学工作内涵发展。统筹来华留学质量和规模,优化工作体制机制,推进来华留学工作提质增效。深入实施“留学北科”计划,强化来华留学品牌课程建设。稳步推进国际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完善来华留学培养模式。深挖校企合作资源,着力推进海外国际学院建设。全面推进国情教育建设,加强科技与文明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建设。举办学校来华留学7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责任单位:国际学生中心,科技与文明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
37. 大力提升国际办学声誉。持续推动全方位国际传播机制建设,打造品牌国际会议,进一步提升学校国际传播能力、全球影响力和知名度。深入推进“鼎新强刊”跃升发展计划,进一步加强主办期刊的规范化、集群化、数字化发展,强化融合编辑出版平台和科学传播能力建设。紧跟世界科技前沿,推出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科研成果,提升学术引领力。(责任单位: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科学技术研究院,期刊中心)
七、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着力提升治理效能
目标任务: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效能,努力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切实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工作措施:
38. 深入推进依法治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持续将依法治理作为学校治理的基本方略,切实将法治工作贯穿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各领域。完善规章制度法律审核机制,科学推进内部规章制度的“立、改、废、释”等工作。强化法律风险防控,做好规范性文件及各类重大合同合法性审查。推进合同信息管理系统二期建设。推进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全方位培育法治文化,持续提升师生法治素养。(责任单位:党办、校办,法治工作办公室)
39. 进一步健全学术治理体系。完善新一届学术委员会运行机制,健全学术分委员会和各专门委员会工作细则,切实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校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学术评价、学术不端处理等学术事务中的监督、评议、审议、论证和决策作用。加强学术道德、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和科技安全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规范科研领域招投标管理。(责任单位:学术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处〕,科学技术研究院)
40. 提高机关部门管理服务效能。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一步规范、精简、优化机关部门办事程序。持续加强和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深入推进“一线规则”走深走实,常态化开展调查研究、沟通交流,真诚倾听师生呼声,真实反映师生愿望,及时回应师生关切,妥善解决师生诉求。健全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师生员工本领和防范化解风险本领。(责任单位:机关党委)
41. 着力提升民主管理和监督水平。加强教代会、工代会建设,组织召开学校第九届六次教代会(年会)和第十七届四次工代会(年会)。组织好教代表、工代表培训,提高教代表、工代表履职能力。做好九届六次教代会提案工作,进一步提升提案工作的协调与督办力度。加强教代会民主办学监督工作委员会建设。(责任单位:工会、妇联等)
八、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具有北科特色的一流大学文化
目标任务:聚焦学校钢铁精神传承和钢铁文化建设,进一步健全“文化研究、文化教育、文化实践、文化传播、文化环境”为一体的“大文化”工作体系,形成更具内涵、更加完善的校园文化理念、体系、机制和平台。
工作措施:
42. 进一步完善文化建设工作机制。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顶层设计统一部署、统筹推进,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工作机制,明确校园文化建设年度工作计划。畅通单位部门间沟通协作机制,进一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合力。加强文化建设成果和经验的积累总结,选树一批文化建设先进个人和特色典型案例,在全校范围内宣传推广,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管理,推动校园视觉形象符号和元素使用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责任单位:宣传部)
43. 深入实施“钢筋铁骨”文化建设行动。深入研究凝练新时代“钢铁精神”丰富内涵,明确学校文化建设核心要素,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学校开展生动实践。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校本文化三个层次持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实施“馆、册、片、书、剧、景、节、展、网”九个系列文化展示工程,提质升级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加强传统金属工艺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强化高水平艺术团建设。发扬学校优良体育传统,提高体育场馆运营效能,丰富体育文化活动,讲好北科体育故事。办好奥运名人堂活动。将文化建设融入雄安校区重点项目建设全过程,推动构建“一校两区、协同发展”的校园文化新格局。(责任单位: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处〕,团委,后勤管理处〔集团〕,后勤党委,图书馆,档案馆,马克思主义学院,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体育场馆管理中心,雄安校区建设项目指挥部)
44. 提升文化传播影响力。依托教育部融媒体中心试点单位建设,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搭建高质量文化传播平台,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进一步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深入实施大先生、大团队等优秀师生事迹挖掘和展示工程,持续产出以《钢筋铁骨·北科力量》《科技人生》为代表的系列网络文化精品。打造以“美德、美事、美景、美食”为主要内容的新媒体文化传播体系,持续提升学校舆论宣传引导力。坚持做好媒体共建,不断加强学校在官方主流媒体、热点媒体上的宣传报道,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责任单位:宣传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九、强化服务保障体系,增强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目标任务:对接学校事业发展所需、基层所盼和师生所向,勇于啃“硬骨头”,敢于接“烫山芋”,努力提升学校综合服务保障水平,打造师生满意校园、和谐校园、美丽校园。
工作措施:
45. 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和办学资源筹措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构建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做好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重点保障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民生支出和雄安校区建设。积极推进教学科研单位内控建设全覆盖。进一步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和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抓好重大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进一步扩大和吸引社会捐赠,持续提高募资能力和管理水平。(责任单位:财务处,审计室,校友会办公室、基金会办公室)
46. 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优化空间资源配置,进一步挖掘管庄校区、西三旗中试基地及昌平创新园存量资源潜能,做好新增资源使用规划及前期准备。加快推进老旧建筑安全鉴定,持续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健全资产与采购管理协同联动机制,拓展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系统功能及应用场景,提升管理服务效能。进一步完善采购管理业务流程,加强合作单位考核评价,完善雄安校区建设项目采购执行协调配合机制。持续推进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物联网建设,加强开放共享校内考核结果运用,打造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品牌特色,提升社会化服务能力与市场化运营水平。加强所属企业合规性管理,明确企业负责人经济目标责任,强化内控与考核。(责任单位:资产管理处、招标与采购管理中心,资产经营公司)
47. 努力提高保障体系服务效能。努力完成昌平创新园西区和工程实践基地(一期)项目结算工作,积极推进工程实践基地(二期)项目验收及收尾工作。稳步推进家属区11栋拆危重建和附属小学改扩建项目相关工作。加强智慧后勤、科技后勤建设。深化节能监管平台性能和功能,持续推进绿色学校建设。高质量实施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持续提升后勤保障效能。加快提升基础实验平台服务保障能力,深化化学分析测试平台建设。做好图书馆日常运行与服务,提升学科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专利信息服务实效。进一步推进档案馆馆藏数字化工作,做好档案查询服务。不断提高昌平创新园区、管庄校区服务保障水平。(责任单位:基建管理处,后勤管理处〔集团〕,后勤党委,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图书馆,档案馆,昌平创新园区管理委员会,管庄校区)
48. 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协同开展业务整合与流程优化,完成校级公有云平台建设,完善信息化基础支撑平台体系,提升服务便捷性和用户体验感。加速推进数据治理工作,以数赋智,通过数据服务、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助力学校管理服务工作。建设教职工线上招聘管理系统,加强教职工队伍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支撑功能。探索建设面向学生的未来学习中心。持续提升校园网服务质量。(责任单位: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教务处)
49. 持续改进民生增进师生福祉。关心关爱特殊群体,用心用情用力为师生办实事解难事,落实“接诉即办”,做到“未诉先办”。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完善体育场馆硬件设施,提升体育教学环境,为学校师生提供专业、便捷、优质服务。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助力学校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责任单位:校医院,社区服务管理中心,后勤管理处〔集团〕,体育场馆管理中心,基础教育管理中心,自然科学基础实验中心)
十、实施重大事项攻坚工程
1. 实施新时代“钢筋铁骨”特色育人模式改革。深挖新时代伟大实践中的育人富矿,深入实施“钢筋铁骨”育人行动,以课程教学“浇根”,以日常思政“铸魂”,以社会实践“锻体”,集全程育人“合力”,着力培养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发起成立新时代高校“钢筋铁骨”育人共同体,发起专项联合行动,召开新时代高校“钢筋铁骨”育人共同体成立大会暨首届思政育人高质量发展论坛。(责任单位:学生工作部〔处〕,宣传部,团委,教务处,研究生院,招生就业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
2. 大力推进开放合作国际化建设。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国内、国际合作两个大局,全面融入学校“双一流”建设。实施“2024国际化年”行动计划,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国际化建设顶层设计,全面融入、加速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等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巩固和完善合作发展工作机制,有组织地推进与重点行业企业和重点地区的合作,积极拓展办学资源和领域,进一步提升学校事业发展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行业转型升级要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匹配度。(责任单位: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国际学生中心,合作发展办公室,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等)
3. 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培养力度。持续深化“双走”战略,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访学、驻课,专业课教师现场实践,到行业企业、社会组织、政府机构等挂职锻炼。稳步加大“项目导师制”和“学科交叉研究培育项目”投入力度,为青年人才发展创造条件。深入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培育专项计划”,职称评审进一步向青年教师倾斜。研究支持青年教师发展关键举措,最大程度做好青年教师工作和生活保障,解决青年教师后顾之忧。做好新教师岗前培训。筹备召开学校青年教师大会。(责任单位: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
4. 高质量推进雄安校区规划建设。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及雄安新区的指导下,统筹各方面力量,高质量完成雄安校区一期建筑工程、智慧校园及市政配套等全部项目的需求论证,积极推进项目可研、初设及概算的编制报批和前期报批报建相关工作,实现一期建筑工程全面开工。加强施工管理、内控建设、工程审计、监督管理,打造质量工程、效率工程、安全工程、廉洁工程。结合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和雄安校区定位,推进雄安校区学科专业及科研平台布局建设、运行管理、招生方案等探索研究。加快推进二期工程立项工作,完成建设方案编报。(责任单位:雄安校区建设项目指挥部,党办、校办,纪委办公室、监督检查室、监察室,发展规划处,科学技术研究院,财务处,审计室,资产管理处、招标与采购管理中心,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人事处,招生就业处等)